胆源性胰腺炎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2月23日 9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由胆道疾病导致的胰腺炎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黄疸,严重者可出现器官功能障碍
主要由胆囊结石、胆管结石及壶腹部肿瘤等原因引起
尽早行内镜下手术治疗,或内科保守治疗

定义
胆源性胰腺炎是由各种胆源性因素导致的胰胆管引流不畅、压力异常,进而胆汁向胰管反流,胰液引流受阻、胰酶异常活化而导致的胰腺炎。
在疾病的症状、预后等方面上与其他类型的胰腺炎并无明显差别,但在处理原则上有所差异。

分类
按病因分类
结石型胆源性胰腺炎
分为胆囊结石、胆管结石及混合型结石引起的胰腺炎。
非结石型胆源性胰腺炎
其他引起胰胆管引流不畅而出现的胰腺炎。
按严重程度分类
轻症胆源性胰腺炎
无器官衰竭,也无局部或全身并发症。
中度重症胆源性胰腺炎
有一过性的器官功能衰竭,48小时内可恢复,一般预后可。
重症胆源性胰腺炎
器官功能衰竭持续时间大于48小时,预后差。

病因
致病原因
结石型原因
主要包括胆囊结石、胆管结石等,由于胰管和胆总管具有共同的通路,当该通路被结石阻塞时,胰管引流不畅,胆汁逆流进入胰管并激活胰酶而发生炎症。
非结石型原因
急性胆管炎、胆道蛔虫、胆管和壶腹部肿瘤、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等,也可以发生胰腺炎。其导致胰腺炎的机制与结石型相近。

症状
主要症状
腹痛
是本病最主要的症状。
多数始发于右上腹,逐渐向左侧转移。
病变累及全胰时,疼痛范围较宽并呈束带状向腰背部放射。
腹胀
与腹痛可同时存在。
腹胀的程度与腹膜后的炎症具有一定的平行性。
恶心、呕吐
在疾病的早期即可出现。
呕吐频繁、剧烈,多为胃内容物,少数患者可见咖啡色样呕吐物。
呕吐后腹痛不缓解。
黄疸
黄疸是诊断的本病主要临床线索,一般较轻,多为胆管阻塞所致。
腹膜炎
轻者多只限于上腹部、无明显肌紧张。
范围累及全腹部、肌紧张和反跳痛明显者多见于重症胆源性胰腺炎。

其他症状
发热:常源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伴有黄疸者多合并有胆管炎;高热常提示胰腺坏死伴感染。
重症胆源性胰腺炎可出现脏器功能衰竭,表现为休克、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
皮肤出现大片青紫色瘀斑:在腰部、季肋部和下腹部皮肤出现称为Grey-Turner征,在脐周者称Cullen征。

并发症
本病是急性胰腺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在并发症上与急性胰腺炎类似。
局部并发症
急性胰周液体积聚
胰腺内、胰周较多渗出液积聚,没有纤维隔,可呈单灶或多灶状,约半数病人在病程中自行吸收。
胰腺假性囊肿
胰内渗出液积聚,常难以吸收,病程1 个月左右, 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囊壁,包裹而成胰腺假性囊肿,形态多样、大小不一。
胰腺脓肿
胰周积液、胰腺假性囊肿或胰腺坏死感染,发展为脓肿。
全身并发症
低血压及休克
重症者常有低血压及休克,患者烦躁不安,皮肤苍白、湿冷,呈花斑状,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少数患者可在发病后短期内死亡。
消化道出血
可表现为呕血或便血。呕血是应激性溃疡或胃黏膜糜烂,或胃黏膜下多发性脓肿引起;便血可由胰腺坏死穿透横结肠引起,便血者预后极差。
感染
感染一般出现在起病后2周至2个月内,可引起胰周脓肿、腹腔脓肿、败血症及呼吸道、泌尿道感染等。
慢性胰腺炎和糖尿病
慢性胰腺炎与胰腺腺泡大量破坏及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有关,糖尿病发生与胰腺β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减少有关。

就医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
外科
出现胆道疾病并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根据就诊医院的科室设置可选择普外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等科室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出现不能缓解的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禁食水,以防病情进一步进展。
就医前慎用山莨菪碱、布洛芬等止痛药。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剑突下(即心窝口)、右上腹或是胸背部疼痛症状?
疼痛的性质是怎样的?
疼痛是否会放射到右侧肩背部?
是否有体温升高、寒战、皮肤发黄、恶心、呕吐等症状?
这些症状发生多久了?
这些症状发作前是否进食了油腻食物或饮酒?
这些症状发作的频率和持续的时间是怎样的?
病史清单
是否长期高脂饮食、饮酒?
是否有胆囊结石、胆管结石、胆管及壶腹部肿瘤等病史?
近期是否有ERCP手术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尿淀粉酶、脂肪酶,肝功能等。
影像学检查:腹部彩超、腹部CT、MRCP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胆囊结石、胆管炎、胆道蛔虫、胆管及壶腹部肿瘤等病史。
有ERCP手术史。
临床表现
症状
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黄疸、发热等。
体征
腹部膨隆,两侧腹部或脐周皮肤青紫色瘀斑。腹部压痛。巩膜黄染。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血淀粉酶:在疾病的早期(2~12小时)即可升高,48小时开始下降。升高水平和病情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血脂肪酶:升高时间较前者要晚,但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多在起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
血常规:血常规检查是为了判断有⽆白细胞升高或降低、有无血小板减少。如白细胞升高通常提示炎症存在,白细胞下降及血小板减少者应警惕重症感染可能。
肝功能:可出现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胆红素升高,若胆红素升高明显,提示存在胆道梗阻。
尿液检查
尿淀粉酶:循环中的淀粉酶可经肾脏排泄,故胰腺炎患者尿淀粉酶可升高。
影像学检查
腹部彩超检查
是目前最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具有价格便宜、检查方便、无创等优点。
对胆道结石具有诊断意义,是胆源性胰腺炎病因的初筛方法。
腹部CT
有助于确定有无胰腺炎、判断胰腺周围渗出情况及有无胸、腹腔积液。
增强CT还可评估胰腺坏死程度。一般在起病一周左右进行。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
对诊断胆管的梗阻和扩张具有诊断价值。
能清楚的显示胰胆管形态,诊断准确率与ERCP接近,具有无创性。
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
能较直观的反映结石部位、大小、胆管位置,是胰胆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是诊断胆管结石、扩张、梗阻的主要方法之一。

诊断标准
胆源性胰腺炎诊断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两点:
首先符合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
急性、持续性中上腹痛。
血淀粉酶或脂肪酶>正常值上限3倍。
符合典型急性胰腺炎影像学改变。
以上条件至少具备任意2条,一般在病人就诊后48小时内明确。
满足急性胰腺炎的前提下,需满足病因诊断
合并胆道疾病,如影像学提示胆总管内径扩张>8mm,或发现胆总管结石、乳头部狭窄等。
同时排除酒精、高脂血症等其他病因导致的胰腺炎。

鉴别诊断
胆源性胰腺炎属于急腹症的一种,常易与下列疾病混淆,应予以鉴别。
其他类别的胰腺炎
相似点:临床症状类似、并发症和疾病转归差异性不大。
不同点:多有其他明确的诱因,如发病前饮酒史、暴饮暴食、高甘油三酯血症。
急性胆囊炎
相似点:腹痛、恶心呕吐,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可轻度升高。
不同点:急性胆囊炎患者的淀粉酶、脂肪酶多轻度升高。而本病上述指标多大于正常值上限3倍,影像学多发现胰腺肿胀、周围渗出,但需警惕二者同时合并存在。
胆总管结石
相似点:腹痛、发热、黄疸。
不同点:胆总管结石主要表现为剧烈的右上腹或剑突下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胛区,大便颜色变浅,影像学无胰腺炎样表现。但上述二者可同时并存。
消化性溃疡
相似点:腹痛、恶心、呕吐。
不同点:典型的消化性溃疡表现为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疼痛,并伴有消化不良、胃部烧灼感,结合胃镜可明确诊断。胆源性胰腺炎无上述典型上腹部疼痛表现,起病急,单纯抑酸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
肠梗阻
相似点:腹痛、腹胀、恶心、呕吐。
不同点:肠梗阻具有典型的痛、吐、胀、闭(肛门排气、排便减少,甚至消失)症状,腹部X线检查可见气液平、弹簧征等。胆源性胰腺炎一般无肛门排气及排便明显减少的症状。但二者可合并存在。
其他
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泌尿系结石、妇科疾病等也与本病有相似之处,可结合病史、相关化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进行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解除胰胆管梗阻,控制炎症。
治疗目的: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生命,减低复发率。
一般治疗
监护
胆源性胰腺炎轻重不一,病情变化较多,应给予严格的生命体征监护。
禁食
起病早期禁食能降低胰液分泌,有助于缓解腹胀、腹痛症状。
胃肠减压
腹胀明显者酌情予以胃肠减压。

药物治疗
液体复苏
早期液体治疗可改善组织灌注,需在诊断急性胰腺炎后即刻进行。
乳酸林格液、生理盐水等晶体液可作为液体治疗的首选。
生长抑素
抑制胰腺外分泌,减少自身消化。
具有抗炎作用,有助于控制胰腺及全身的炎症反应。
抑酸治疗
抑酸治疗能减少胰液等分泌,降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常见的药物有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尼替丁等。
蛋白酶抑制剂
能抑制与炎症进展有关的胰酶活性,改善胰腺微循环,减少并发症。
常见的药物有乌司他丁、加贝酯。
镇痛
建议患者入院后24h内接受止痛治疗。
常见的药物有哌替啶、盐酸布桂嗪等。
抗感染
选择覆盖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如碳青霉烯类、第3代头孢菌素+抗厌氧菌类,常见的药物有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替硝唑等。
胆源性胰腺炎常合并胆道感染,可针对革兰阴性菌选用第3代头孢菌素。
导泻
导泻能减少细菌生长、促进肠蠕动,有助于维护肠粘膜屏障功能。
常用硫酸镁、乳果糖等药物。

手术治疗
胆囊结石引起的轻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在入院时即行胆囊切除术。
有胆道梗阻、急性胆管炎者应在入院24小时内可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取石术、放置鼻胆管引流。
对于伴有胰周积液的重症患者,应推迟胆囊切除术至炎症缓解(约6周)。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大部分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无需行ERCP。
合并有急性胆管炎的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应接受ERCP;持续存在胆道梗阻者72小时内应接受ERCP,可以早期在内镜下切开Oddi括约肌。
没有胆管炎和/或黄疸,但高度怀疑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应行MRCP或EUS检查,而诊断性ERCP不应用于筛查。

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治疗需要辨证论治。中药内服、外敷具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功效。常用的药物有清胰汤、六合丹、大黄、芒硝等。
必要时配合电针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轻型胆源性胰腺炎预后较好,多在1周左右康复,一般不留后遗症。
重症胆源性胰腺炎患者预后较差,死亡率约15%。也有资料报道重症胆源性胰腺炎病死率达40%。
胆囊切除术有助于预防胆源性胰腺炎反复发作。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均衡营养,避免暴饮暴食。
减少富含饱和脂肪和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肥肉、鸡蛋、奶油、奶酪、香肠、肉类罐头、动物内脏等。
少吃红肉:如猪肉、牛肉、羊肉、兔肉等。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谷物、薯类、豆类、蔬菜和水果等食物富含膳食纤维。
戒酒。
运动管理
规律、适度的体育锻炼,控制体重。
合并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者,应注意运动后低血糖的发生。
术后早期应遵医嘱尽早下床活动,有助于预防并发症。
心理支持
正确的认识胆源性胰腺炎,本病是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
出现焦虑、无助时,及时向家属、朋友、医务人员倾诉,必要时进行心理治疗。

随诊复查
胆源性胰腺炎易出现复发,易出现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故需定期复查。
轻症胆源性胰腺炎病人出院后1、3、6个月按时门诊随访,随访至出院后6个月,中重型、重型病人至少持续至出院后18个月。
中重型、重型病人每6个月对胰腺功能(如血糖水平、有无消化不良等)进行评估,并注意是否出现远期并发症及病因(如胆结石、胆管炎)是否去除。

预防
定期体检,积极治疗胆道疾病,如条件许可及时行胆囊切除术,可有效预防胆源性胰腺炎。
戒烟戒酒。
肥胖人群应加强体育锻炼,将体重控制在合适范围。
严格限制脂肪摄入,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孕妇是发生胆石症的高危人群,产检时应检测血脂、肝功能和肝胆B超,不应过度补充营养。

参考文献

[1]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 内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 外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
李非,曹锋.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21)[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1,41(07):739-746.

[4]
杨尹默,谢学海. 胆源性胰腺炎诊治现状与进展[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0,40(11):1240-1242.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