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遗尿症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3月15日 7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从婴儿期延续而来,从未有过6个月以上的不尿床期
表现为夜间尿床,睡眠过深,不易被叫醒
病因包括遗传、心理、生理发育延迟等因素
治疗包括基础治疗、药物治疗等

定义
原发性遗尿症是遗尿症的一种类型,是指自幼遗尿,没有6个月以上的不尿床期,也没有器质性疾病。

流行病学
原发性遗尿症是遗尿症常见的类型,约占90%以上。
女性和男性之比为1:(2~3)。
5岁时约7%的男童和3%的女童有遗尿症。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年发病率自发减少,18岁时降为1%。
如果不给予治疗有0.5%~2%儿童的遗尿症状可持续至成年。

病因
原发性遗尿症的病因,目前还不是十分明确,多认为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所致。
致病原因
遗传因素
原发性遗尿症可能具有遗传倾向。
有统计资料表明,如果父母双方有儿童期遗尿症病史,其子女患遗尿症的概率为70%;如果父母一方有儿童期遗尿症病史,其子女患遗尿症的概率为40%。
单卵双生儿如一方患遗尿症,另一方患病的可能性是68%。
生理因素
睡眠觉醒障碍:夜间睡眠过深,很难被叫醒,就是通常所说的觉醒障碍,膀胱充盈时也不能主动起床排尿。
夜间多尿:抗利尿激素在夜间分泌不足,夜间尿液不能浓缩,或睡前饮水过多,会导致夜间产生大量尿液。
膀胱功能异常:夜间逼尿肌过度兴奋,使膀胱的容量减小,导致膀胱不能储存大量尿液。
发育延迟:儿童发育完全后,正常情况下排尿是由大脑有关中枢控制的。如果大脑有关中枢调节系统发育不完善,在睡眠中大脑的控制能力下降,膀胱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不协调,可出现尿床。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在原发性遗尿症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如家长责骂可以使患儿遗尿症状加重,情绪好、自信心强的患儿遗尿往往易于得到控制。

危险或加重因素
睡眠质量不佳。
长期使用纸尿裤。
长期便秘。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

发病机制
原发性遗尿症的发生,主要与以下3个方面有关。任一方面受到影响,都可引起遗尿症。
大脑觉醒障碍
遗尿症儿童夜间睡眠比较沉,不容易叫醒。
夜间尿液产生过多
正常人夜间肾脏产生的尿液较白天明显减少,以保证睡眠相对稳定。但是遗尿症的儿童往往夜间产生的尿液过多,超过了膀胱能够储存的尿量。
膀胱和尿道功能异常
研究发现86%的原发性遗尿症患儿存在不同类型的膀胱功能不良,膀胱在储尿的时候是不收缩的,但有些遗尿症儿童在夜间入眠后膀胱不自主收缩,伴有尿道括约肌不自主松弛,造成儿童在睡眠过程中发生遗尿。

症状
主要症状
熟睡时不自主排尿,白天夜晚均可出现,以夜间居多。
睡眠过沉,很难被叫醒。

伴随症状
遗尿症可能会增加儿童的心理负担,导致儿童自卑、焦虑、社会适应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甚至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可持续到成人。

并发症
皮疹或尿路感染:尿液浸湿衣物和床单被褥,如果没有及时更换,长期穿着潮湿衣服或使用潮湿的被褥,可能会引起皮疹,甚至发生尿路感染,可有尿频、尿急、尿痛、发热等症状。

就医
需要就医的情况
如果儿童5岁以后还在尿床,或既往尿床症状改善后再次出现,甚至伴有尿急、尿频、尿失禁等表现,家长一定要及时带儿童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建议就诊科室
综合性医院的儿科,或儿童专科医院的肾脏内科、遗尿专科就诊。也可以去精神心理科就诊。

就诊准备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就医前需要通过医院的官网、官方App、114等正规渠道挂号,准备好社保卡(医保卡)等就诊资料,携带之前的就医资料,异地就医的患者还要办理备案手续。

医生可能会问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尿床的?
多久会出现一次尿床?
白天有没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的症状?
晚上睡眠如何?
父母有过遗尿症吗?
做过检查吗?检查结果怎样?

你可以咨询医生的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的尿床?
需要做什么检查?
平时要注意些什么?
可以治好吗?
会遗传吗?

诊断
疾病诊断
病史
详细的病史,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情严重程度,制订治疗方案。家属或患儿要给医生提供以下信息:
遗尿开始发生的时间、频率。
遗尿发生在白天还是夜间,尿量的多少,是否伴有便秘。
如果有记录下患儿的排尿日记,包括饮水量、每次尿量、夜间总尿量、作息时间等对诊断有很大的帮助。
以前有没有得过什么疾病,比如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家族中是否有成员得过遗尿症。
最近的社交生活情况如何,比如上学、交友或家庭之间是否存在问题。
临床表现
症状
尿床,以夜间为主,可以出现午睡尿床。
睡眠过深,不易叫醒。
体格检查
详细的体格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排除神经系统疾病等原因。
一般检查:包括体重及身高等。
外生殖器检查:有无尿道下裂、包茎等。
腰骶椎检查:有无皮肤凹陷、多毛、骶骨发育不良等。
腹部检查:是否有大便残留在体内,膀胱是否充盈。
神经系统检查:检查四肢的协调能力是否正常。
实验室检查
可进行尿常规、血生化,有助于排除糖尿病、肾脏疾病、尿崩症、泌尿系感染等引起的遗尿。
影像学检查
腹部和盆腔超声检查,可以发现泌尿系统结构异常、膀胱壁厚度、残余尿量、最大储尿量和直肠粪块。
脊髓磁共振检查,可以了解有无脊髓及神经病变。
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对诊断有显著白天排尿和反复泌尿系感染有帮助。
尿动力学检查
常规测量残余尿量和尿流量。
如果残余尿>20毫升,表示膀胱排空不全,可能提示非单症状性夜间遗尿。
其他检查
对可能引起遗尿的潜在诱因进行检查,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通过睡眠呼吸监测诊断。

诊断要点
年龄≥5岁,平均每周至少2次夜间不自主排尿。
持续3个月以上。
排除器质性疾病,如脊柱裂、尿道狭窄、泌尿系感染或结构异常等。

鉴别诊断
尿失禁
相同点:夜间尿床。
不同点:尿失禁是指尿液不自主地从尿道流出,通常在大笑、打喷嚏、提重物等腹压增高时出现尿液从尿道流出,夜间可有尿床。
神经性尿频
相同点:尿频。
不同点:神经性尿频多发生在精神紧张时,主要表现为小便次数明显增多,排尿次数可以从每天4~6次增加至20~30次。白天尿频症状明显,夜间休息或转移注意力后症状可缓解。
泌尿系感染
相同点:尿频、尿急、尿床。
不同点:泌尿系感染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儿童泌尿系感染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发热或寒战等。通过尿常规、尿培养及菌落计数等实验室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治疗
治疗方法:基础治疗、遗尿报警器唤醒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等。
行为干预和药物治疗对遗尿症均有效。相比药物治疗,行为干预一般来说更为安全。
小于6岁的儿童一般不采取药物治疗,主要通过教育和生活指导来治疗遗尿。
基础治疗
基础治疗贯穿治疗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作息饮食调节、行为治疗、觉醒训练与心理治疗。
作息饮食调节
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
白天正常饮水,保证足够的液体摄入量。
睡前排空膀胱,睡前2~3小时应不再进食和饮水。
多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晚餐要定时定点,不宜过早或过晚,且宜清淡,少盐少油,饭后不宜剧烈活动或过度兴奋。
养成良好的排尿、排便习惯
培养儿童正确规范的如厕习惯。养成日间规律排尿、睡前排尿的良好排尿习惯。每日定时排便,对伴有便秘的患儿要积极治疗便秘。
膀胱功能训练
排尿中断训练
在每次排尿中间中断排尿,自己从1数到10,然后再把尿排尽。反复训练有助于锻炼盆底肌肉,提高控制排尿的能力。
憋尿训练
膀胱容量小的儿童适当进行有计划的憋尿训练有一定的好处。白天让儿童有尿意时尽量憋住,每天训练1~2次,可以使膀胱扩张,增加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夜间排尿次数。
觉醒训练
家长要根据以往儿童尿床的时间规律,在即将尿床前叫醒儿童,让其在清醒状态下把尿排尽。
不要随意、多次的叫醒儿童排尿。
心理调节
夜间尿床不是儿童的错,家长不要指责儿童,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家长要鼓励帮助儿童,教孩子学会勇敢,不要让孩子形成自卑心理。
排尿日记
如果在第一次就诊时,没有给医生提供患儿的排尿日记,可在医生指导下开始记录,在下次就诊时给医生,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具体病情。
记录内容:白天夜晚饮水时间、饮水量和排尿时间、排尿量,有无尿急、尿失禁、便秘等症状等。
记录时长:学龄期儿童需连续记录1周尿床情况(包含晨起首次排尿量)和2天(周末)白天排尿日记。
辅助工具:使用排尿日记表,需电子秤、量杯、尿不湿等辅助工具记录。

遗尿报警器唤醒治疗
作用
遗尿报警器唤醒治疗是一线治疗方案。夜晚睡眠中发生遗尿时感应器会报警唤醒儿童,反复训练以期最终能使其感受到尿意而醒来排尿。
适应证
每周尿床≥2次,每晚遗尿不超过2次的儿童,可以考虑使用。
禁忌证
每周尿床<2次。
儿童或家长不太愿意使用遗尿报警器。
家长期望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疗。
家长对尿床持消极态度或责备儿童。
非单症状夜遗尿(仅有夜间尿床的症状,没有出现尿频、尿急等下尿路症状)患儿。
使用方法
如果尿床开始的时候儿童不能被铃声或震动唤醒,则需要儿童的监护人将其唤醒,让儿童在清醒的状态下排尿,逐渐建立起膀胱充盈和大脑觉醒之间的联系,渐渐地儿童在膀胱充盈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自己起床排尿。
疗程
需要连续使用2~3个月,或使用到连续14天不尿床。
有效率
通常需连续使用8周或更长时间起效,治愈率为30%~87%,复发率为4%~55%。

药物治疗
去氨加压素
适应证
夜间尿液产生过多。
膀胱容量正常的儿童。
遗尿报警器治疗失败,或不能遵守遗尿报警器疗法的儿童。
禁忌证:习惯性多饮、有高血压或心脏病。
用法
一般在临睡前1小时服用,以少量水送服。
初次治疗的疗程至少要2~4周。如果治疗有效,则需要继续治疗至3个月。
有效率:治愈率约为30% ,部分有效率约为40%。
不良反应:腹部不适、恶心、头痛和鼻出血。
注意事项:服药前1小时和服药后8小时限制饮水量,以达到治疗效果并避免不良反应。如患儿出现发热等情况需大量补充液体,应暂停使用去氨加压素。
抗胆碱能药物
作用:主要通过抑制逼尿肌过度活动,治疗白天尿频、尿急以及夜间尿床。
常用药物:奥昔布宁、托特罗定和丙哌维林。
适应证:膀胱容量小或逼尿肌过度活动的儿童。
不良反应:面色潮红、视物模糊、便秘、口干等。
丙咪嗪
适应证:遗尿报警器治疗、去氨加压素和抗胆碱能药物治疗均无效的大龄患儿。
用法:睡前服用。
不良反应:口干、便秘、排尿困难、恶心、失眠、晕厥、心悸等,特别是神经和心血管系统的严重反应。
盐酸甲氯芬酯
适应证:夜间唤醒困难的儿童。
用法:睡前半小时口服。
不良反应:精神兴奋。
联合治疗
对疑似膀胱过度活动症或夜间排尿次数过多的儿童,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可联合使用抗胆碱药物和去氨加压素治疗。
用药注意事项
药物的具体使用,都需要咨询专业医生,不要自己盲目增减药量或更换药品。
用药期间,如果出现口干、便秘、恶心等不良反应,一定要及时告知医生。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遗尿以虚证居多,实证较少,病位在肾和膀胱。常用汤剂、中成药、针刺、艾灸、推拿、穴位贴敷疗法用来治疗遗尿。
常用中成药有五子衍宗丸、缩泉丸、醒脾养儿颗粒等。
中医疗法需要专业中医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以保证效果和安全性,不要听信偏方土方。

其他治疗
经皮神经电刺激
可以有效减少晚上尿床次数,且安全、无创、不良反应少。
对于伴有膀胱过度活动的儿童疗效较好,但整体治愈率较低。
盆底生物反馈治疗
尿动力学检查发现尿道不稳定者,可以加用盆底生物反馈治疗。
治疗需要使用专业的设备和软件,适用于年龄较大的儿童。

预后
治愈情况
部分儿童可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自愈。
绝大多数儿童在改善生活习惯、使用遗尿报警器治疗或药物治疗后可治愈,即使有症状反复,二次巩固治疗也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如果没有进行治疗,有0.5%~2%患儿的原发性遗尿症状可持续至成年。

危害性
尿液浸湿衣物和床单被褥,会产生难闻的气味。穿着潮湿衣服或使用潮湿的被褥,可能会引起皮疹等。
儿童可能会因为尿床,产生自卑、自责和内疚的心理,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日常
日常生活
饮食护理
调整饮水规律:如在上午9点左右的时间进行充分、大量地饮水,下午3点左右适量饮水,从傍晚6点开始要限制儿童的饮水量,晚上睡觉之前3小时左右时不再饮水。
晚餐饮食以清淡为主,少盐少油,最好避免吃流质食物。
饭后水果尽量不要选择西瓜、橘子、梨和其他富含水分较多的水果。
避免摄入咖啡、茶、巧克力等饮料和食物。
避免摄入过多含糖量高的食品。含糖量高的食品也有利尿的作用。
皮肤护理
发现尿床后,要及时清洗更换衣服、被褥。
衣服和被褥,尽量选择柔软、吸水性好的布料。
心理护理
家长对待儿童,一定要耐心、温柔,帮助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创造轻松的家庭氛围,不要让孩子有心理负担。
生活护理
家长要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持固定睡眠时间。
晚饭后不要进行剧烈活动。

预防
以下方法有助于预防儿童原发性遗尿症的发生。
学习正确规范的如厕习惯,养成规律排尿排便的良好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避免白天过度劳累。
晚餐不宜过咸,尽量少喝水和饮料。
不要长期使用纸尿裤。
家长要多关心儿童,培养其自信、乐观心态。

参考文献

[1]
郝伟,陆林. 精神病学[M]. 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吴肇汉,秦新裕,丁强. 实用外科学:下册[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3]
廖清奎. 儿科疾病鉴别诊断学[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4]
王临虹.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妇幼保健学[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8.

[5]
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小儿尿动力和盆底学组和泌尿外科学组. 儿童遗尿症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杂志,2019,99(21):1615-1620.

[6]
王仲易,杜可,李晨,等.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小儿遗尿症(修订)[J].中医儿科杂志,2018,14(1):4-8.

[7]
许传亮,宋奇翔,方祖军,等. 儿童夜间遗尿症诊治指南[J].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5,36(11):801-805.

[8]
赵颖,马艳立,高杨洁,等. 生活护理指导对儿童原发性遗尿症的疗效[J]. 北京医学,2019,41(11):1053-1055.

[9]
袁慧,丁桂霞. 儿童遗尿症诊治进展[J]. 医学综述,2019,25(9):1776-1781.

[10]
文建国. 遗尿症的发病机制及诊断和治疗新进展[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52(6):661-667.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