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癖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4月1日 6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把正常卫生范围内的事物认为是脏的,为强迫症的一种表现
表现为对于污秽难以摆脱的恐惧观念,伴有反复清洗等洁癖行为
病因与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等相关
可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定义
洁癖是强迫症的一种表现,会把正常卫生范围内的事物认为是肮脏的,对于污秽有难以摆脱的极度恐惧,可能出现反复的清洁行为(如洗手、洗衣服、拖地等),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

分类
一般按照洁癖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洁癖。
轻度洁癖
指由于洁癖症状对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表现为经常洗手,认为周围环境不干净。
中度洁癖
指洁癖症状对生活造成了显著影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重度洁癖
指患者出现严重的洁癖症状,甚至不敢和人接触、别人用过的东西都不愿意碰、要求别人也这样做等,严重影响患者和周围他人的正常生活。

发病情况
目前对于洁癖尚无准确的流行病学资料。洁癖属于强迫症的一种表现,对于强迫症来说,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强迫症的终生患病率大概为0.8%~3%。
国内研究显示强迫症的终生患病率为0.26~0.32%。

病因
致病原因
洁癖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由以下因素引起。
遗传因素
洁癖患者的一级亲属常有相似的洁癖症状,故认为该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相关。
生物学因素
有研究表明,洁癖患者机体内的5-羟色胺、多巴胺、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系统失衡,可能与洁癖的发生有关。
社会心理因素
儿童时期成长的经历和所受教育与发病密切相关。成人时期过度焦虑、过于追求完美等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容易导致该病。

诱发因素
心理因素
患者曾受过重大精神创伤,或者在日常生活中过度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苛刻,容易诱发该病。
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也是洁癖诱发因素,例如在对孩子的日常教育中,家长对孩子要求过度苛刻、过度完美,导致孩子容易出现过度焦虑,容易诱发孩子出现洁癖。

高危因素
家族成员患有强迫症、强迫性人格障碍或者洁癖。
儿童期有过重大创伤。
长期焦虑、刻板固执、过度追求完美等人群。

症状
主要症状
洁癖观念
患者脑中反复出现洁癖观念,产生对污秽难以摆脱的极度恐惧,认为周围的物体都是脏的,会尽可能的避免接触主观上认为不干净的物体。患者能认识到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但是无法控制。
洁癖行为
洁癖行为主要包括回避行为和清洁行为。回避行为表现为患者会避开视为不干净的地方,避免与他人接触。
清洁行为表现为反复地洗手、洗衣服、拖地、擦拭物品,甚至由于过度洁癖,不停的洗手、洗衣服导致皮肤破损等。其中,反复洗手是最常见的表现。

伴随症状
焦虑情绪
患者脑中反复出现所接触的物品不干净的洁癖观念,能够意识到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有尝试改变的想法,但这种观念难以消除,从而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情绪。
皮肤损伤
由于洁癖观念,反复洗手、清洁物品,长期以往患者双手皮肤的角质层可能会受到损伤。

就医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患者反复出现洁癖观念,认为周围的事物都是污秽的,并且出现了反复洗手、洗衣服、拖地,避免与他人接触等洁癖行为时,建议及时就诊。
皮肤科
患者由于反复地洗手、洗衣服、擦拭物品,导致皮肤破损,出现皮炎等症状。可前往皮肤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详述病史能帮助医生诊断。可尽可能梳理并记录所出现的症状以及症状出现的频率、场景。
家属可以拍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洁癖行为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认为周围的事物都是不干净的?
是否有反复洗手、洗衣服、拖地等症状?
是否有避免自己与他人接触的症状?
是否经常有害怕自己被周围物品污染的想法?
病史清单
是否有精神疾病或者洁癖的家族史?
儿童期是否受过心理创伤?
是否长期处于一种过度追求完美、要求过度严苛的生长环境?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心理检查:常用Yale-Brown强迫量表。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生化、甲状腺激素等内分泌检查。
影像学检查:脑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氟伏沙明、舍曲林、帕罗西汀。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利培酮、喹硫平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心理创伤史,长期处于一种过度追求完美、要求过度严苛的环境,有精神疾病或者洁癖家族史。
临床表现
患者主要表现为洁癖观念、洁癖行为、回避行为,还可存在焦虑状态。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进行血常规检查是为了判断是否伴有其他躯体疾病。检查前无需空腹。
血生化:后续用药可能会对肝脏或者肾脏有损害,进行血生化检查是为了判断是否有肝功能异常,明确肝功能情况,有利于后期指导用药。
影像学检查
脑CT检查、磁共振检查
明确是否存在脑实质病变,以协助诊断。
量表测评
洁癖通常可使用Yale-Brown强迫量表。依据患者的表现特点,该量表可以评估患病的严重程度、疾病出现的频率,还可用于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估。

鉴别诊断
广泛性焦虑障碍
相似点:患者均会出现焦虑状态。
不同点:洁癖患者出现焦虑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怕脏,认为周围的物品都是污秽的。造成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原因则是多样且广泛的,并不局限于脏、需要不断清洁等。
精神分裂症
相似点:也会存在强迫性思维甚至强迫性行为,也可会伴有焦虑抑郁情绪。
不同点:洁癖患者是过度关注自身洁净状况,认为周围物品都是脏的,这种思维不是幻觉和妄想。精神分裂症则主要表现为幻觉和妄想,患者发作时身体感知觉异常、思维逻辑混乱,行为和思维均呈现异常。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减少洁癖发作频率,减轻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洁癖的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其中心理治疗对患者至关重要。
一般治疗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避免过度追求完美,避免对自己要求过于苛刻。
日常生活中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音乐、运动等,以帮助转移注意力。

心理治疗
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治疗洁癖常用的方法,其目的是改变患者的思维和行为,通过治疗使患者意识到洁癖观念的不合理性,缓解患者的情绪压力,帮助患者改变不良认知,从而达到减轻症状的目的。家属应该给予帮助、支持和鼓励。
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也是治疗洁癖常用的方法之一,医生让患者反复想象污秽的场景,或者让患者直接处于一种脏乱的环境,让患者不断经历和适应这种场景,适应出现的焦虑、恐惧情绪,通过反复适应,逐步消除焦虑,减少洁癖行为。
森田疗法
可采用森田疗法,强调患者对症状“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在治疗过程中,不强求患者改变症状,不与症状对抗,接受自己存在的症状,带着症状逐渐适应工作和生活。

药物治疗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
抑制5-羟色胺的摄取,可以起到降低强迫思维和行为及相关症状的作用,帮助缓解洁癖症状,常用的药物有氟伏沙明、舍曲林、帕罗西汀等。
用药期间需要警惕药物的不良反应,需要观察是否出现情绪激动、肌肉痉挛、震颤等。如有严重不适,应该及时就诊。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通过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促进脑内多巴胺转化,帮助缓解洁癖症状。常用的药物有利培酮、喹硫平等。
本药应该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加剂量,以避免出现锥体外系及迟发性运动障碍等副作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规律服用药物,不能自行随意停药减药,避免症状反复。

预后
治愈情况
未治疗
如果没有及时接受正规治疗,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并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更为严重者因为伴有焦虑或者抑郁情绪可能会出现暴力或者自杀行为。
治疗后
本病经过正规治疗,大部分患者症状可以得到有效缓解,生活质量大幅提升,基本可以回归正常生活。
少数患者经过治疗,症状仍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患者感觉比较痛苦。

预后因素
当患者出现下列情况时,预后一般较差。
发病年龄早、病程长、病情严重、社会功能已经严重受损。
发病前有明显的人格障碍,社会适应功能不良,表现为性格偏执、追求完美,刻板固执等。
患者依从性差,治疗不规律。

危害性
日常生活
患者由于产生对污秽难以摆脱的极度恐惧,会尽可能的避免接触主观上认为不干净的物体。极大影响和妨碍了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并影响患者正常的人际交往。
心理健康
洁癖通常病程较长,患者常难以克服洁癖观念,易出现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心理健康。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日常应规律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合理的摄入新鲜肉类。
避免过多摄入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生活管理
患者应适度运动,有利于转移注意力,减轻症状。
每周可进行3~5次的运动,运动方式可以选择散步、慢跑等。
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培养其他的爱好,例如音乐、瑜伽、插花等,以帮助转移注意力和放松心态。
心理护理
患者应该学习缓解焦虑情绪的方法,学会转移注意力。
亲属应该给予支持、鼓励和安慰。

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洁癖观念和洁癖行为的环境诱发因素。
注意用药或者心理治疗后症状是否好转,是否仍存在不合理的强迫性行为,如反复洗手、清洁物品。
记录上述行为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当时伴随的情绪反应,以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及时复诊。

随诊复查
随诊的重要性:定期随诊复查有助于及时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协助调整治疗方案。
随诊的时间:建议每1-3个月复查1次,初始治疗建议随诊时间间隔短一些,病情稳定后随诊时间间隔可适当延长。
复查时需要做的检查项目:Yale-Brown强迫量表、血常规、血生化、内分泌检测以及心电图等。

预防
目前暂时没有确定的措施可以预防洁癖,但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降低洁癖的发病风险。
对家长来说
应该选择合理的教育方式,避免对孩子的要求过度苛刻,应该鼓励孩子表达自我,培养自信。
尽可能避免孩子在儿童时期经历虐待、压力性或者应激性事件,及时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减少负面事件对孩子的影响。
对个人来说
日常生活中,应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避免过度焦虑,过度追求完美等。当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度焦虑的事情时,选择合适的方式及时缓解焦虑情绪。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中国强迫症防治指南》编写组. 中国强迫症防治指南2016(精编版)[J]. 中华精神科杂志,2016.

[2]
陈福国. 实用认知心理治疗学[M]. 2版.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3]
李里. 心理诊断学[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8.

[4]
司天梅,杨彦春. 中国强迫症防治指南[M].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6.

[5]
马敬. 实用精神疾病学[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