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童癖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3月31日 8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对青春期前或青春初期的儿童存在强烈的性偏好的性行为障碍
对青春期前的儿童持久反复表现出性兴趣,存在性意图,有性唤醒
主要与心理因素有关,多由认知扭曲、神经生物学及其他因素导致
使用认知行为疗法、药物疗法等进行治疗

恋童癖是什么?
定义
恋童癖是性欲倒错障碍的一种。指患者对青春期前或青春初期的儿童存在强烈的性偏好,有反复的、强烈的性唤起,表现为性幻想、性冲动或性行为。
恋童癖本身属于精神心理疾病,但如果行为人对儿童实施了性侵害行为,则属于性犯罪,法律会给予惩处。
分型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恋童癖分为:
专一型(仅仅被儿童吸引)。
非专一型。
仅仅被男性吸引。
仅仅被女性吸引。
被两性吸引。
限于乱伦。
发病情况
由于恋童癖患者行为具有隐蔽性,且往往不会主动就医,故目前难以统计该类障碍的准确患病率。同时,由于文化背景、被调查人群和诊断标准的不同,有关研究结果的差异也比较大。
目前普遍认为恋童癖以男性居多,最高患病率可能为3%~5%,女性患者罕见。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
恋童癖有什么特征?
恋童癖患者只以儿童为满足性欲的对象,恋童癖患者至少16岁,比受害儿童至少年长5岁。恋童癖患者多伴随勃起功能障碍,对成年对象或躯体成熟的个体缺乏性兴趣,不能进行正常的性活动。恋童癖患者的人际功能通常受损,社会功能较差,与人交际受到其心理因素的影响,常为单身。
恋童癖怎么治疗?
恋童癖的治疗目前主要通过药物手段降低性欲,和通过心理治疗降低性攻击发生率。
药物治疗主要对有强烈的难以压抑的性冲动和出现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恋童癖最有帮助。包括降低雄激素的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使用心理治疗帮助患者建立正确认知,用条件反射的原理矫正患者的性偏好。
恋童癖是怎么形成的?
目前恋童癖的病因未明,可能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有关。
先天发育不良如大脑受过伤害,先天畸形等,可能导致恋童癖患者在生物学上与常人不同。不良的成长经历如缺少父母关爱,家庭环境暴力,受过精神打击等,也可能导致患者产生病态心理、形成异常人格,产生偏离正常的性欲望。

症状
主要症状
恋童癖患者主要追求的是心理上的性满足和性快感,因此,他们常常通过窥视或玩弄儿童的生殖器来达到性满足,性接触往往未达到性交的地步就终止了。
随着时间的延长,接触的次数增多,心理满足便会演变成生理满足,即出现性交要求、玩弄儿童、折磨儿童等行径。
恋童癖患者的行为表现为他们对性成熟的人不感兴趣,只以儿童为满足性欲的对象。恋童癖患者持续反复的性幻想、性冲动或性行为至少6个月。
恋童癖患者至少16岁,比受害儿童至少年长5岁。

其他症状
恋童癖患者多伴随勃起功能障碍,对成年对象或躯体成熟的个体缺乏性兴趣,不能进行正常的性活动。
恋童癖患者的人际功能通常受损,社会功能较差,与人交际受到其心理因素的影响,患者常为单身。

共病情况
精神疾病
患者因对儿童的性吸引会出现抑郁、焦虑、羞耻、恐惧等情绪,引起主观痛苦,导致和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等精神疾病共病。
人格障碍
恋童癖患者通常有着不同于正常人的心理,有些人格障碍者可能和恋童癖共病,如反社会人格障碍。
其他性欲倒错障碍
少数恋童癖患者可能合并有性施虐症。

病因
生物因素
研究提示,恋童癖患者可能存在大脑某些区域功能异常,中枢神经递质功能异常,神经生物学和神经发育异常。恋童癖患者大脑中的白质少于常人。

心理因素
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扭曲是导致恋童癖的原因。患者的认知扭曲通常有两种:
一种认为包括儿童在内的所有都是有敌意的, 获得安全的唯一有效方法就是通过性虐待去控制儿童。
另一种认为成人是有敌意的, 而儿童是能真正接受自己并爱自己的性伴侣。性侵犯行为是不可避免的, 恋童癖会把行为归罪于儿童、环境压力以及毒品或酒精的作用, 例如认为是儿童激发起了自己的性欲,与儿童发生性行为不会对儿童造成持久伤害。
精神动力学认为,性唤起方式需要象征性和条件性两个层面。恋童癖患者可能因为个体将儿童与性好奇、性欲和性兴奋联系了起来。幼年受到成年人的性虐待、性攻击等行为时,可能会造成创伤性性经历,使个体成年后把儿童当作性对象。
个体的人格特质也是影响恋童癖的原因之一,如反社会人格障碍和恋童癖之间可能有交互作用。

社会环境因素
长期生活在敌意、排斥环境中的孩子,容易在成年期出现性关系的适应不良。父母对于性行为的禁止、排斥的态度,可能会抑制个体形成正确的性观念,从而影响成年后性活动的健康发展。
有研究发现,恋童癖与产前雄激素暴露、父母年纪轻,且受教育水平低或父母有暴力犯罪等因素有关。

高危因素
不良成长经历:缺少父母关爱,生活中被忽视,家庭环境暴力。
受到过精神打击:有创伤性经历、有性受虐史等。
遭遇不良事件: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遭受重大的应激事件后,个体由于应激反应,可能会产生偏离正常的性欲望。
先天发育不良:大脑受过伤害,先天畸形等。
异常人格:可表现为性格内向、孤僻、胆小懦弱,无法和同龄异性正常交往等。

就医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对儿童产生性冲动。
十分清楚自己的行为会对受害人带来危害,但仍由此获得性快感。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提供个人成长的详细经历,有助于医生做出相关诊断。
特别提醒:病程持续时间较短者预后较好,因此,不要因顾虑而延误治疗。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间开始有这种性偏好的?
最严重的表现是什么?
对于自己的这种偏好觉得无能为力吗?
有其他心理或身体上的问题吗?
病史清单
有患有精神心理障碍的血亲吗?
患过任何精神心理方面疾病吗?
以前在别的医院就诊过吗,诊断是什么?
成长过程中有什么特殊经历?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激素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
影像学检查:脑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B超检查
其他检查:心理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抑郁类药:帕罗西汀、氟西汀、文拉法辛、舍曲林
抗焦虑类药:地西泮、劳拉西泮、艾司唑仑、氯硝西泮
抗雄激素类药:环丙孕酮、螺内酯、氟他胺、西咪替丁

诊断
诊断流程
如果医生怀疑恋童癖,可能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具体来说,医生会关注的方面有:
精神、情绪相关情况
包括意识、定向力、注意力、思维能力、记忆力、感觉、知觉、智力及自知力。
情感活动、意志及日常行为表现
评估是否有精神病性症状。是否有自杀和暴力风险。是否有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共病的情况。
影像学检查
可能会做CT、MRI检查和脑电图检查。
心理测量
可通过一些心理测评反映症状,但具体需由医生诊断。

医学诊断标准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对恋童癖诊断标准为:
A.至少6个月,通过与青春期前的单个或多个儿童(通常年龄为13岁或更小)的性活动从而激起个体反复的、强烈的性唤起,表现为性幻想、性冲动或性行为。
B.个体实施了这些性冲动,或这些性冲动或性幻想引起显著的痛苦或人际交往困难。
C.个体至少16岁,且比诊断标准A中提及的儿童至少年长5岁。
注:不包括个体在青春期后期与12岁或13岁的人有持续的性关系的情况。

鉴别诊断
对恋童癖的鉴别诊断主要应注意排除犯罪行为。恋童症是持续而强烈的性欲倒错障碍,为发泄性欲强奸和猥亵幼女的行为,不属于本症范畴。
需要排除某些疾病患者失去辨认或自控能力的情况下,对儿童所偶然采取的性行为。如精神发育迟滞,有器质性疾病,人格障碍以及精神分裂症患者。
需要把男性露阴癖向女性显露生殖器的行为区别,这类患者并不谋求接触女孩或与之发生性关系。

自评量表
对于恋童癖患者,可使用一些心理测评用以反映其情绪状态和人格特点,帮助医生判断。由患者自己填写心理量表,具体结果需由医生诊断:
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WMPI)。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I)。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治疗
作为精神类疾病,到目前为止恋童癖还无法被完全治愈,其治疗目的和原则为:
通过药物手段降低性欲:药物治疗主要对有强烈的难以压抑的性冲动和出现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恋童癖最有帮助。包括降低睾丸激素的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等。
通过心理治疗降低性攻击发生率:认知行为治疗(CBT)通过帮助患者进行认知重构,引导其发现并找出认知中最容易曲解的情节,并教给他们正确的认知。
药物治疗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
常用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等。
抗抑郁药物有降低性冲动的作用,可以改善症状。
化学阉割(抗雄激素药)
化学阉割的原理是内分泌治疗,是减少或拮抗犯罪者体内的雄激素,避免其性欲亢奋而犯罪,因此又称药物去势。人工合成的抗睾酮制剂如醋酸氯羟甲烯孕酮,能明显减低生理的睾酮效应, 通过改变激素水平达到抑制性冲动的效果。
常用的药物是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类似物(激动药),如亮丙瑞林、戈舍瑞林等。
化学阉割被一些国家用于打击性犯罪者,即对性犯罪者使用控制内分泌药物或激素,以抑制其性冲动,但不会使其丧失性能力。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或激动剂
常用的有曲普瑞林等。
与抗雄激素药物一样,用于降低雄激素水平、控制异常性行为。
用药提醒:抗抑郁药物可有增加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风险,因此用药期间应密切监护患者。用药期间不要从事驾驶、操作危险机械或精密仪器,以免造成身体伤害。

心理治疗
精神动力学治疗
诱导回忆个人幼年性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现实的反省,从而纠正异常心理。
可使用自由联想、释梦等方法,发掘患者压抑在潜意识内的致病原因,把其带到意识领域,让患者领悟其性变态的行为和以往经历有关,在此基础上建立正常健康的性心理。
认知行为治疗
明确指出恋童癖患者行为的危害性,违反现行法律法规,不符合文化风俗和社会规范。使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其正确的性道德和性观念。加强法制教育,通过实例,使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加强自控能力约束自己。
目前对恋童癖的治疗,使用较多的是厌恶疗法。用能引起患者兴奋的刺激物如图片等,引起患者的性兴奋,然后给予厌恶性质的条件刺激,如电击、橡皮筋弹击手腕、注射催吐剂等方法,对患者进行矫正。
还可使用脱敏治疗,使患者反复接触引起自己性冲动的刺激(如情境或物品),使其充分满足直至厌恶。脱敏疗法对恋童癖患者的疗效难以明确,在某些不确定的情况下,有可能使病情恶化。
心理疏导治疗
通过疏通、教育、矫正和引导等方式,使患者改变性偏好,学习建立正常的性关系,回归社会。
在心理疏导阶段引导患者表达,找到其致病原因。通过正面教育和行为指导,帮助患者矫正其错误的性偏好,认识到行为的危害性和后果。引导患者开展正常的人际交往,加强性教育。

预后
治愈情况
到目前为止,恋童癖还无法被完全治愈,早期、规范治疗,有利于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有强烈求治愿望及病程持续时间较短者预后较好,病程长者预后差。

危害性
恋童癖的患者侵害儿童后,会给受害的儿童带来很深的情感创伤和身体伤害,大多会影响到受害者一生的生活。
恋童癖有恶劣的社会影响,当恋童癖患者的行为对儿童造成侵害后,会受到法律惩处。

日常
个人护理
日常生活中避免与儿童接触,积极配合治疗,严格遵守医嘱。
多与人交流,积极参加户外活动。
转移注意力,培养新的兴趣。
不要使用烟酒等刺激性物质,少饮茶、咖啡等。
注意精神类药物的服用,病情有变化要及时复诊,咨询医生。
坚持心理治疗。

患者家属
家属应对患者的病情有所了解,并且对危险程度进行评估。听从医生的指导,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监护或管理。
帮助患者提高意志力和自控力,鼓励患者进行健康的人际交往,提高社交技能。
注意患者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必要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预防
由于恋童癖和幼年成长经历有关,所以要从对儿童的教育开始,从根本上杜绝恋童癖。且对儿童进行正确的性教育,可以预防儿童受到侵害。
在儿童期对孩子多加关心和爱护。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性意识。
避免孩子受到性虐待。
注意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避免发生性格缺陷。

参考文献

[1]
郝伟,陆林. 精神病学[M]. 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李凌江,陆林. 精神病学[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M]. 5版. 张道龙,刘春宇,童慧琦,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
刘晓军. 现代精神疾病诊疗新进展 [M]. 2版.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2019.

[5]
吕建周. 精神疾病鉴别与护理诊断[M].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