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1月23日 6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1型糖尿病是指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所引起的糖尿病
典型症状是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三多一少”)
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自身免疫等有关,病因尚不明确
主要为胰岛素治疗,确诊后需要尽早、终身应用胰岛素

定义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是糖尿病中较少见但较严重的类型。
胰岛β细胞是主要的胰岛细胞,主要功能是分泌胰岛素,而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

分型
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将1型糖尿病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但在最新版的2019年糖尿病分类中已取消这两种亚型。
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1A型)
占1型糖尿病的绝大多数。
是由胰岛β细胞发生了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损伤引起的。
易合并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桥本甲状腺炎、艾迪生病、恶性贫血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特发性1型糖尿病(1B型)
占1型糖尿病的很少一部分。
病因尚不明确,无自身免疫证据。

发病情况
患病率
1型糖尿病的患病率远低于2型糖尿病。
据国内研究估计,目前我国1型糖尿病患者总数为200万~300万,约占糖尿病总人数的5%。
从9个月龄开始,1型糖尿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据报道,0~4岁患病率为0.26/10万,5~9岁为0.59/10万,10~14岁为0.93/10万。
人群分布
1型糖尿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和成年早期,发病高峰在10~14岁,以后急剧下降。女性发病高峰比男性早1~2岁。
女性略多于男性。
在种族中,白种人儿童患病率最高,黄种人最低,美国白种人患病率显著高于黑种人。我国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和回族等的患病率较高。
地域分布
我国1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有自南向北逐渐升高的趋势,且城市发病显著高于郊县和农村。
季节分布
1型糖尿病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秋冬季节发病率升高。

病因
致病原因
1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仍然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其遗传易感性涉及50多个基因,HLA基因为主效基因。
具有易感基因的人对疾病易感,但不一定会发病;在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会发病。
环境因素
病毒感染: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脑心肌炎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等均与1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病毒可以直接破坏胰岛β细胞,也可以启动自身免疫反应导致β细胞损伤。
化学毒物和饮食因素:可能有关,但目前尚未识别出明确的致病因素。
自身免疫
许多证据支持1型糖尿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体液免疫:已发现90%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存在针对β细胞的抗体,提示体液免疫在1型糖尿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异常在1型糖尿病发病中起更重要作用,胰岛β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或无法分泌。

易患因素
属于以下一项或多项的人群,更容易患有1型糖尿病:
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等)患有1型糖尿病。
胰岛细胞自身抗体阳性者。

症状
1型糖尿病多起病较急,“三多一少”症状明显,如未及时诊断治疗,当胰岛素严重缺乏时,可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某些成年患者起病缓慢,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称为“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
主要症状
多饮:多尿导致口渴多饮,患者经常口渴难忍,饮水较正常时多。
多尿:血糖升高后因渗透性利尿引起多尿,尿次和尿量都增多,学龄前儿童还可发生夜间遗尿。
多食:经常感到饥饿,进食量增加。
体重减轻:身体不能利用葡萄糖,且蛋白质和脂肪消耗增加,引起消瘦、体重减轻。儿童还可出现生长发育受阻。

其他症状
皮肤症状:高血糖及末梢神经病变导致皮肤干燥和感觉异常,可有皮肤瘙痒。女性患者可因尿糖刺激局部皮肤,出现外阴瘙痒。
视力改变:血糖明显升高时可出现视物模糊,血糖得到控制后视力可恢复。
四肢酸痛、麻木,乏力、腰痛、性欲减退、勃起功能障碍(阳痿)、不育、月经失调、便秘等。

并发症
感染性疾病
1型糖尿病因血糖高容易并发各种感染,血糖控制差者更易发生,也更严重。
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多见于女性患者,容易反复发作,可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发生肾及肾周脓肿、肾乳头坏死。
皮肤化脓性感染:如疖、痈等,可反复发生,局部皮肤可有红、肿、痛的硬结;严重时可引起脓毒症,出现发热、寒战,甚至昏迷等症状。
皮肤真菌感染:也常见,如足癣、体癣等,皮肤出现丘疹、带有鳞屑的斑片、瘙痒等症状。
真菌性阴道炎:是女性患者常见并发症,多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可有外阴瘙痒、阴道分泌物增多且呈豆渣样等症状。
肺结核:糖尿病患者并发肺结核者,病灶易扩展播散,可出现咳嗽、咳痰、午后低热、咯血、盗汗、体重减轻等症状。
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定义:是最常见的糖尿病急症,指在各种诱因的作用下,出现代谢严重紊乱,形成高血糖、高血酮、酮尿等病理改变的综合征。1型糖尿病患者有自发倾向。
临床表现:前期“三多一少”症状加重;渐出现疲乏、恶心、呕吐、呼吸深快、呼气有烂苹果味;后期严重失水、反应迟钝,甚至昏迷。
高血糖高渗综合征
定义:一种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综合征,以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脱水为特点。
临床表现:开始有多尿、多饮,食欲减退;渐出现严重脱水和神经精神症状,有反应迟钝、烦躁或淡漠、嗜睡,逐渐陷入昏迷,晚期尿少,甚至无尿。
低血糖
定义:是指血浆或血清葡萄糖水平降低,并引起相应症状和体征的临床综合征。常由胰岛素注射过多、进食偏少、运动过多等引起。
临床表现:可出现震颤、心悸、焦虑、出汗、面色苍白、饥饿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昏迷、癫痫发作,甚至死亡。
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肾病
定义:由糖尿病继发的以微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
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不良、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等。
临床表现:可出现泡沫尿、高血压、水肿等症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定义:以视网膜微循环异常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致盲性眼病。
危险因素:与糖尿病肾病相似。
临床表现: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视物变形等,严重可出现失明。
糖尿病神经病变
定义:糖尿病引起的神经损害,以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
危险因素:与糖尿病肾病相似。
临床表现:手足远端感觉运动神经受累最多见,出现肢端感觉异常,可伴痛觉过敏、疼痛,后期感觉丧失。通常为对称性,典型者呈手套或袜套式分布。
糖尿病足病
定义:糖尿病患者因下肢神经和血管病变引起的一系列足部临床表现的总称。
危险因素:与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感染有关,也可由外伤引起。
临床表现:轻者表现为皮肤干燥、发凉、胼胝足,重者可出现足部溃疡、坏疽。可出现足部和下肢感染,甚至全身性感染。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
定义:糖尿病引起的下肢动脉病变,主要表现为下肢动脉的狭窄或闭塞。
危险因素:与糖尿病肾病相似。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患肢疼痛,严重者可出现下肢缺血性溃疡及组织坏死。

就医
就医科室
内分泌科
出现以下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体检结果显示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
出现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等症状。
急诊科
如出现恶心、呕吐、呼吸深快、呼气有烂苹果味、反应迟钝、嗜睡、昏迷等紧急情况时,建议立即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建议记录血糖测量时间及血糖数值,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第一次发现血糖异常是在什么时间?血糖值是多少?
是否有多饮、多食、多尿症状,持续多久了?
近半年体重有没有变化?
病史清单
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是否有人有糖尿病病史?
是否对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
是否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等疾病?
检查清单
化验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浆白蛋白、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自身抗体、胰岛素、C肽测定、尿常规、尿蛋白测定、肝肾功能、动脉血气分析
影像学检查:双下肢动静脉超声、肝胆胰脾双肾超声、腹部CT、腹部磁共振检查
其他检查:心电图、眼底检查、肌电图
用药清单
双胍类:二甲双胍、苯乙双胍
磺脲类药物: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
格列奈类: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
噻唑烷二酮类: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米格列醇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
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德谷胰岛素、门冬胰岛素30/50注射液、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30R/50R
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
其他:葡萄糖、氢化可的松、醋酸泼尼松、甲泼尼龙、地塞米松

诊断
诊断依据
根据典型糖尿病症状、空腹或随机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能确诊糖尿病;但需要根据发病情况及多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才能确诊为1型糖尿病。
病史
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等)患有1型糖尿病。
胰岛细胞自身抗体阳性。
临床表现
有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或其他慢性并发症表现,如乏力、视物模糊、心脑血管病变相关的症状(头晕、胸闷、胸痛等)、肢端感觉异常等。
实验室检查
血糖测定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血糖升高是诊断1型糖尿病的主要依据,也是判断1型糖尿病病情和控制情况的主要指标。
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通常较明显,一般不需要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
糖化血红蛋白中以HbA1c最为重要,可反映过去8~12周平均血糖水平。
糖化血浆白蛋白可反映过去2~3周内血糖平均水平。
胰岛β细胞功能检查
能够了解基础和葡萄糖介导的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发现是否存在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
常见胰岛β细胞功能检查包括胰岛素释放试验、C肽释放试验等。
胰岛相关自身抗体测定
包括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样蛋白抗体(IA-2A)、锌转运蛋白8抗体(ZnT8A)等。
胰岛相关自身抗体阳性提示1型糖尿病的可能性较大,但阴性并不能排除1型糖尿病。
其他实验室检查
确诊后可能需要检查甲状腺功能及其抗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等,以判断是否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诊断标准
我国目前采用国际上通用的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1999)提出的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静脉血浆葡萄糖或HbA1c水平
典型糖尿病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加随机血糖检测 ≥11.1 mmol/L
或加上空腹血糖 ≥7.0 mmol/L
或加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 ≥11.1 mmol/L
或加上糖化血红蛋白(HbA1c) ≥6.5%

但糖尿病诊断标准有以下注意事项:
空腹血糖:指至少禁食8小时所测得的血糖。
随机血糖:不考虑上次进餐的时间,一日内任何时间测得的血糖。
若无典型“三多一少”的症状,需要再测一次予以证实,诊断才能成立。

鉴别诊断
2型糖尿病
相似点:都有血糖升高,可有“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以及急、慢性并发症的各种表现。
不同点:2型糖尿病发病年龄较晚,以中年为主;发病缓慢,早期“三多一少”症状不明显;酮症酸中毒的发生较1型糖尿病少见,且多有感染等诱因;ICA、GADA、IA-2A等胰岛素自身抗体阴性。
其他可导致血糖升高的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相似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可以出现血糖升高。
不同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有心慌、怕热、出汗、手颤、烦躁等表现,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
严重肝病导致的血糖升高
相似点:都可出现血糖升高。
不同点:严重肝病患者空腹血糖偏低,餐后2~3小时血糖正常或低于正常。有肝病病史,可进一步鉴别。
应激状态导致的血糖升高
相似点:心、脑血管意外,急性感染、创伤、外科手术都可能导致血糖一过性升高。
不同点:应激状态导致者,应激因素消除后1~2周可恢复。

治疗
治疗目的:控制血糖、消除症状,预防和/或延缓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保障儿童生长发育,维持良好的学习、劳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和延长寿命。
治疗原则:遵循早期和长期、积极而理性、综合治疗和全面达标、治疗措施个体化等原则。
胰岛素治疗
1型糖尿病确诊后,需要尽早、终身进行胰岛素治疗,以维持生命。胰岛素的选择、剂量等需要严格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胰岛素及其类似物
胰岛素:根据作用时间可分为短效胰岛素(又称常规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如中性鱼精蛋白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如鱼精蛋白锌胰岛素)。
胰岛素类似物:包括速效(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如赖脯胰岛素、门冬胰岛素、谷赖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德谷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方案
目前尚无最佳的胰岛素注射方案,治疗方案应选择包含基础胰岛素和三餐餐时胰岛素的方案,尽可能模拟生理性的胰岛素分泌模式。常用方案包括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MDI)和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即胰岛素泵治疗)。
注意事项
皮下注射胰岛素时,需要在医嘱下确定剂量,并在医师处方确定的时间给药。
皮下注射胰岛素时应选择医师或护士确定的部位,包括腹部、上臂三角肌、臀大肌、大腿前侧等。注射部位要经常轮换,每次注射点相距1厘米以上,且选择无硬结的部位。注意注射针头一次性使用。
皮下注射胰岛素时如产生硬结,可给予热敷,但要避免烫伤。对于恐针的患者或已经出现硬结的患者,如经济条件许可,可应用无针胰岛素注射装置注射胰岛素。
未开封的胰岛素放于冰箱2~8℃冷藏保存,正在使用的胰岛素在常温下(25~30℃)可使用28~30天,无须放入冰箱,但应避免过冷、过热、太阳直晒、剧烈晃动等,以免失效。
应用胰岛素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体重增加等;少见不良反应包括全身或局部过敏反应,在人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罕见。出现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就医,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重要的基础管理措施。
每位1型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都应接受全面的1型糖尿病健康教育,充分认识1型糖尿病并掌握自我管理技能。
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疾病控制达标,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医学营养治疗
治疗目标:保证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生长发育,纠正代谢紊乱,控制疾病,延缓进展。
总原则:控制总能量摄入,合理均衡分配营养物质,恢复并维持理想体重。
合理控制总热量
根据理想体重、体力活动状态计算每天所需热量(下表),同时营养师应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工作性质、生活习惯等进行个体化调整。

成年人 每千克理想体重摄入热量(千卡)
卧床 15~20
休息 25~30
轻体力劳动 30~35
中体力劳动 35~40
重体力劳动 40

理想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
每日总热量=每千克理想体重摄入热量×理想体重。
体重低于理想体重者、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伴有消耗性疾病者,能量摄入可适当增加10%~20%;肥胖者酌减。
热量和营养物质分配
营养师会根据患者情况控制全天热量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占比。
可将每日三餐分配为1/5、2/5、2/5或各餐1/3的模式。
应用胰岛素治疗时需要定时定量进餐,进正餐和加餐的时间要与胰岛素注射时间及作用时间相配合。
保证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的摄入,水果、蔬菜多样化,可以不必限制黄瓜、西红柿、芹菜等热量低的食物的摄入量。
每日摄入食盐控制在6克以下。
避免食用肥肉、油炸食品、糖果、含糖的饮料、含糖高的水果、粉丝、粉条、凉粉等食物。

运动治疗
规律的运动能够帮助控制血糖、减轻体重,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具体运动治疗方案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力、病情、有无并发症以及既往运动情况等制订。
开始运动治疗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检查,评估对运动的耐受程度,尽可能降低运动中低血糖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运动后易出现低血糖者,以及运动量大或激烈运动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食物摄入量及胰岛素用量,以免发生低血糖。

病情监测
基本指标包括空腹血糖和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
患者日常应使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自我血糖监测,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必要时可使用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CGM)了解血糖动态变化。

其他治疗
移植治疗:包括胰岛细胞移植和胰腺移植,理论上可以纠正高血糖状态,但此手术尚不成熟,目前尚未大规模应用。
干细胞治疗:干细胞移植治疗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方法,但尚处于临床应用前的研究和观察阶段。
一旦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综合征等高血糖急症,应立即急诊就诊。
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病等慢性并发症也需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预后
治愈情况
目前1型糖尿病仍然是一种可以控制,却不能根治的慢性病。
如果血糖控制良好,可延缓疾病进展,减少或阻滞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如常人一样学习、就业、生活,对预期寿命和生命质量不产生大的影响。
如果血糖控制不良,可能会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危害性
1型糖尿病发生在儿童期时,可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1型糖尿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可导致失明、非创伤性截肢、终末期肾脏病等。
1型糖尿病还容易并发各种感染,以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综合征、低血糖等急性并发症,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遵照医生或营养师制定的饮食治疗计划规律进食,定时定量。
注意进餐顺序,建议先进食叶菜或茎类蔬菜以及瘦肉等,再进食主食类。
每日的食盐摄入量不应超过5克,有高血压者应严格限制。应限制摄入含盐高的食物,如味精、酱油、盐浸等加工食品、调味酱等。
应忌酒,饮酒可干扰血糖控制和饮食治疗计划的执行,饮酒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大量饮酒可诱发酮症酸中毒,长期饮酒可引起酒精性肝硬化、胰腺炎等。
运动管理
运动方式
对于病情稳定、血糖控制较好的患者,可以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项目包括快走、骑自行车、做广播操、练太极拳、打乒乓球等。
运动最好在餐后45~60分钟进行。
若有心、脑血管疾病或严重微血管病变者,应按具体情况选择运动方式。
运动强度
合适的运动强度为活动时患者的心率达到个体60%的最大耗氧量(心率=170-年龄)。
活动时间为每周至少150分钟,每次30~40分钟,包括5~10分钟的热身运动和运动结束整理运动时间,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逐渐延长。
肥胖患者可适当增加活动次数。
注意事项
运动需要定时、定量。
运动要循序渐进,选择合适的运动,并长期坚持。
血糖>16.7mmol/L、近期频繁发作低血糖或者血糖波动较大、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和严重心、脑、眼、肾等慢性并发症者暂不适宜运动。
运动不宜在空腹时进行,防止低血糖发生。
运动前应准备好纠正低血糖的零食,随身携带。
运动中需注意补充水分,若出现胸闷、胸痛、视物模糊等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处理。
运动后应做好运动日记,以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
足部及下肢护理
有糖尿病足病需要关注双足及下肢情况。
密切观察双足
每天检查双足1次。
观察足部皮肤有无颜色、温度改变及足部动脉搏动情况。
注意检查趾甲、趾间、足底部皮肤有无胼胝、鸡眼、甲沟炎、甲癣,是否发生红肿、青紫、水疱、溃疡、坏死等。
定期做足部保护性感觉功能测试,及时了解足部感觉功能。
足部护理
勤换鞋袜。
每天清洗足部1次,不超过10分钟,水温在37~40℃,可用手肘或请家人代试水温,洗完后用柔软的浅色毛巾擦干,尤其是脚趾间。
皮肤干燥者可涂油膏类护肤品。
预防足外伤
不要赤脚走路,外出时不可穿拖鞋。
应选择轻巧柔软、透气性好、前端宽大、圆头、有带或鞋袢的鞋子,鞋底要平、厚。
穿鞋前应检查鞋子,清除异物和保持里衬的平整。
袜子选择以浅色、弹性好、吸汗、透气及散热性好的棉毛质地为佳,大小适中,不粗糙、无破洞,不穿过紧、有毛边的袜子或高过膝盖的袜子。
修剪趾甲,趾甲修剪与脚趾平齐,并锉圆边缘尖锐部分。
避免自行修剪胼胝或用化学制剂进行处理,应及时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冬天不要使用热水袋、电热毯或烤灯保暖,谨防烫伤,同时应注意预防冻伤。
夏天注意避免蚊虫叮咬。
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采用多种方法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如步行和腿部屈伸运动。
应避免盘腿坐或跷二郎腿。

病情监测
血糖监测方案
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必要时给予持续葡萄糖监测(CGM),直至血糖得到控制。
采用饮食、运动干预,需要有目的地监测血糖以调整饮食和运动。
应用胰岛素治疗时要根据运动、饮食情况进行相应血糖监测。
自我监测血糖时间点
空腹和餐前监测:用于指导基础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剂量的调整。
餐后2小时监测:适用于空腹和餐前血糖控制好,但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者,了解餐后有无高血糖。
睡前监测:主要用于观察晚餐前胰岛素剂量是否合适,睡前是否需要加餐等。
夜间监测:了解有无夜间低血糖。
及时监测:出现低血糖症状或怀疑低血糖时。
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监测:主要用来观察运动对血糖的影响,避免和减少运动相关低血糖的发生。

随诊复查
1型糖尿病需要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疾病控制情况,指导下一步治疗方案。
遵医嘱定期复查,一般患者至少每2~3个月应到医院复查1次。
复查时,需要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等常规指标。对于病程5年以上的患者,需要每年进行血脂、眼底、周围神经、外周血管、肾功能、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检查。
复查时需要携带病历本、血糖监测记录、饮食和运动记录、过去复查时的各项报告单等资料。

预防
1型糖尿病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自身免疫密切相关,尚无明确有效的预防方法。
目前正在研究中预防措施包括应用诱导免疫耐受、免疫抑制、免疫调节、细胞因子及自由基免疫干预等,可能有助于延缓或阻止糖尿病发生,但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参考文献

[1]
廖二元,袁凌青. 内分泌代谢病学:下册[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2]
郭立新,杨涛. 中国1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6,8(10):591.

[3]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 内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4]
江载芳,申昆玲,沈颖,等. 实用儿科学:下册[M]. 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5]
黄晓林,燕铁斌. 康复医学[M].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6]
Adler A, Bennett P, Colagiuri S, et al.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EB/OL]. (2019-04-21)[2020-04-12].![link](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detail/classification-of-diabetes-mellitus)

[7]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儿童1型糖尿病标准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华儿科杂志,2020,58(06):447-454.

[8]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胰岛素治疗、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其他治疗方法[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5(11):48-56.

[9]
Hypoglycemia (Low blood sugar). [2022-11-04] (https://www.diabetes.org/healthy-living/medication-treatments/blood-glucose-testing-and-control/hypoglycemia)

[10]
DKA (Ketoacidosis) & Ketones. [2022-11-04] (https://www.diabetes.org/diabetes/complications/dka-ketoacidosis-ketones)

[11]
Yosten GL. Alpha cell dysfunction in type 1 diabetes. Peptides, 2018, 100: 54–60.

[12]
Chen HS, Su LT, et al. Increased risk of urinary tract calculi among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Urology, 2012, 79(1): 86–92.

[13]
Definition and Diagnosis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ntermediate Hyperglycemia. [2022-11-04] (https://www.who.int/diabetes/publications/Definition%20and%20diagnosis%20of%20diabetes_new.pdf)

[14]
Robertson RP, Davis C, et al. Pancreas and islet transplantation in type 1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006, 29(4): 935.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