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装癖_鉴别诊断病因症状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2023年3月28日 9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概述

通过穿着异性服装而获得性兴奋的一种性偏好障碍
表现为穿异性服装获得性兴奋,达到性高潮便脱掉异性服装且性唤醒下降
与心理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有关
主要依靠心理治疗。可使用精神分析治疗和厌恶疗法

定义
异装癖指通过穿着异性服装而获得性兴奋的一种性偏好障碍。表现为对异性衣着特别喜爱,反复出现穿戴异性服饰的强烈欲望并付诸行动,由此引起性兴奋。
患者通常不会仅穿着异性的一种衣物,而是把自己完全打扮成异性的模样,如男性患者穿裙子、女式内衣、高跟鞋,甚至戴假发等。当性高潮过后,便会脱去异性服饰。当这种行为受到抑制时,可引起明显的不安情绪。

分型
有研究者将异装癖分为两种类型:
同性恋异装癖:指具有同性恋倾向的异装癖。
异性恋型异装癖:这种性变态者没有同性恋倾向。
另一种分法为:
恋物癖型异装癖者:把穿女性衣服作为性兴奋的目标恋物,通常会导致手淫。
易性癖型异装癖者:把穿异性服装作为自己宣称的性别表达的一部分。
双重角色型异装癖者:并不希望持久地改变自己的性别角色,但是喜欢穿带异性的服饰并变成异性的一员。
同性恋型异装癖者:在性取向方面喜欢同性成员,异装癖行为并不必然有性方面的原因。

发病情况
异装癖者的最初迹象可能出现于童年期,一般自5~14岁开始产生异装兴趣,到了青春期就发展出与异性装束有关的色情幻想。在成人期,易装癖最严重。到中年期及以后时期,会有缓解。
美国的统计资料表明,不到3%的男性和极少的女性有异装癖,性别差异明显。
在瑞典随机抽样的18~60岁的2450名男性和女性进行的调查发现,将近3%的男性和0.4%的女性有异装癖行为。

症状
主要症状
异装癖患者一般从青春期开始主动穿戴异性服饰,穿戴异性服饰时有明显性兴奋感。
刚开始时患者会尝试异性内衣裤,且为偷偷穿戴,如男性穿戴女性内衣、穿连袜裤等,外套仍为符合自己性别的服装。之后穿戴的异性服装逐渐增多,以致全身上下、内外都是异性服装。最后在公共场所也穿戴异性服装并佩带异性饰物。
身着异性服装是异装癖患者获得性刺激的重要方式。异装癖患者男女均有,多数为男性。男性异装癖患者大多数都是异性恋者和非易性癖者(异性癖:期望作为异性来生活和被人们接受,对自己解剖学性别有不适感或不恰当感)。
女性异装癖患者大多为女同性恋者或易性癖者。

其他症状
异装癖患者较难在正常的性活动中获得满足和快感。
当穿戴异性服饰被限制时,会出现不安、焦虑的情绪。

病因
生物因素
研究提示,患者可能存在大脑某些区域功能异常,中枢神经递质功能异常,神经生物学和神经发育异常。
有少数报道称,异装癖患者的颞叶脑电异常。

心理因素
与个体性格特性有关:内向、孤僻、懦弱的个体较容易出现性心理疾病。
与患者心理因素有关:因先天生理缺陷或后天造成的障碍导致不能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在尝试异性装扮中获得了性兴奋,久而久之导致了异装癖的形成。

环境因素
异装癖行为的产生与生活环境有关:如家中大人从事一些男扮女装的职业(在戏剧中扮演旦角等),可能对此有影响。
与患者年幼时不当的性教育有关:家中父母喜欢孩子男扮女装,喜女厌男等不正确教养方式,对孩子有不良影响。

高危因素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遭遇不良的事件,可能是诱发因素之一。工作、人际关系受挫,恋爱受挫可能会成为诱发因素。
封建迷信思想如给孩子算命,取异性名字、穿异性服饰可让孩子平安无事,这些对孩子正常的性发育有不良影响。

就医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如果出现以下任意症状并持续至少6个月,需要及时就医。
通过穿着异性服装而获得性兴奋。
较难在正常的性活动中获得满足和快感。
当穿戴异性服饰被限制时,会出现不安、焦虑的情绪。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提供幼年的成长经历,有助于医生了解病情。
特别提醒:早期规范治疗,有利于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因此,不要因顾虑而延误治疗。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间开始有这种性偏好的?
最严重的表现是什么?
对于自己的这种偏好觉得无能为力吗?
还有其他心理或身体上的问题吗?
病史清单
有患有精神心理障碍的血亲吗?
患过任何精神心理方面疾病吗?
以前在别的医院就诊过吗,诊断是什么?
最近有没有经历什么变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激素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
影像学检查:脑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B超检查
其他检查:心理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抑郁类药:帕罗西汀、氟西汀、文拉法辛、舍曲林
抗焦虑类药:地西泮、劳拉西泮、艾司唑仑、氯硝西泮
抗雄激素类药:环丙孕酮、螺内酯(安体舒通)、氟他胺、西咪替丁、非那雄胺

诊断
诊断流程
如果医生怀疑异装癖,可能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具体来说,医生会关注的方面如下。
精神、情绪相关情况
包括意识、定向力、注意力、思维能力、记忆力、感觉、知觉、智力及自知力。
情感活动、意志及日常行为表现
评估是否有精神病性症状,是否有自杀和暴力风险,是否有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共病的情况。
影像学检查
可能会做CT、MRI和脑电图检查,判断是否有器质性病变。
心理测量
可通过一些心理测评反映症状,但具体需由医生诊断。

医学诊断标准
一般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对异装癖进行诊断。诊断标准为:
A.至少6个月,通过异装从而激起个体反复的、强烈的性唤起,表现为性幻想、性冲动或性行为。
B.这种性幻想、性冲动或性行为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注:
伴恋物:通过纤维织物、材料或服装从而激起性唤起。
伴性别幻想:通过自己是女性的想法或想象从而激起性唤起。
在受控制的环境下:此标注主要适用于那些生活在机构或其他场所的个体,在那里异装的机会受限。
完全缓解:在不受控制的环境下持续至少5年,个体没有痛苦或社交、职业或其他功能方面的损害。

鉴别诊断
恋物癖
恋物癖所恋物品,是与异性身体具体部位接触的东西(如内衣物、鞋袜等)。通常为一件衣服或一个饰物,并以此来达到性兴奋,然后脱下或扔开。
异装癖所迷恋的是异性的整个外表,通常是男性患者穿戴女性从里到外的全套服饰(包括假发和化妆品等)来达到性兴奋,然后脱去。
易性症(性别认同障碍)
易性症也会出现异性装扮行为,但其希望从生理上改变自己的性别特征,经常寻求做变性手术。
异装癖者并不要求改变自身性别的解剖生理特征,他们虽然喜欢异性的装扮,但是并不想真正从生理方面变成异性。

自评量表
对于异装癖患者可使用一些心理测评用以反映其情绪状态和人格特点,帮助医生判断。由患者自己填写心理量表,具体结果需由医生诊断:
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WMPI)。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I)。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治疗
治疗目的和原则
治疗目的:减轻和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不良行为。
治疗原则:以心理治疗为主,对异常性心理暂无有效的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精神动力学治疗
医生与患者(治疗师与来访者)在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与来访者探讨性心理障碍的内心感受,探讨其异常性行为的潜意识意义,与来访者一起回忆其幼年经历,修复其早年心理创伤。一旦来访者领悟了这些症状背后的心理意义,其症状就会明显减轻,甚至消失。
厌恶疗法
使用厌恶疗法,进行矫正治疗。用能引起患者兴奋的刺激物如图片或物品等,引起患者的性兴奋,然后给予厌恶性质的条件刺激,如电击、橡皮筋弹击手腕、注射催吐剂等方法。
认知领悟疗法
引导患者回忆成长过程,尤其是幼年时的性经历,从中找出导致异装癖行为产生的根源,进行现实的反省领悟,从而纠正异常性心理。

预后
治愈情况
异装癖目前暂无治愈方法,可通过心理治疗增强患者的克制能力。
年长的患者特别是接近更年期,随着性腺活动趋向低下,其行为可能会有所好转。
早期、规范治疗,有利于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危害性
对个人、家庭
异装癖行为与社会性别角色的要求不相适应,必然会招致社会的非议,从而给个人、家庭带来诸多压力和不良影响。
对社会
异装癖行为本身并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异装癖者一般也不危害社会和他人,因而较少涉及法律问题。不过,在特殊情况下有可能涉及刑事犯罪。
异装癖患者多有不良人格因素基础,这类人对自己行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减弱。社会的否定态度会刺激多重不良心理中的某个方面,如猜疑、偏执、暴发等,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引发恶性案件。

日常
个人护理
多参与社会集体活动,增进人际关系。
正常饮食,均衡营养。
调和家庭关系,逐渐矫正异常社交方式,恢复正常异性接触方式。
增加业余爱好,加强心理训练,学习掌握和运用一些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和技术。
寻找合适的方式自我调控,积极调整不良情绪,控制不良行为。

患者家属
激发患者的求治愿望,坚定其求治信心。
鼓励患者坚持心理治疗,正确看待疾病。
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出现主动穿戴异性服饰等行为时,要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采取治疗措施,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其自信心,减少对自己性别期望的压力。

预防
关注幼年早期心理发育,注重儿童期的性教育,及时排解不良心理问题,注重家庭支持,帮助孩子的人格发育健全。
学会自我调适,改善不良个性,加强社交沟通,正确处理与异性的关系问题,保持心理平衡,做好对不良情绪的主动排解。
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郝伟,陆林. 精神病学[M]. 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李凌江,陆林. 精神病学[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M]. 5版. 张道龙,刘春宇,童慧琦,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
吴宗宪. 犯罪心理学分论[M]. 香港:商务印书馆,2018.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